以前看《脱口秀大会》,虽然很喜欢里面的一些段子,但节目里李诞那小眼睛、小光头总给我一些这人“很狡猾”、不正派的感觉,印象并不是很好。当然,我也并没有很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人,仅仅是“以貌取人”罢了。
最近我在思考如何让教学及数学建模课堂生动有趣的问题上,再次想到能否借助“脱口秀”相关的经验来帮助我解答这一问题。说是“再次”是因为之前曾经学习过一次,专门阅读过关于“讲脱口秀技巧”的书籍,但是当时感觉启发不大。于是我在购物平台上搜索关键词“脱口秀”,选中了其中两本分别是李诞的《脱口秀工作手册》和黄西的《有梗》。这两位都是国内知名的脱口秀演员,后者更是在国际舞台上都知名。因为看过这两个作者表演,感觉读起他们的书应该更容易理解一些,于是便下单购买了。
今日得空读了李诞的《脱口秀工作手册》,真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。李诞用“大白话”的、真诚的语言介绍了关于工作、关于脱口秀的一些经验。这些经验直接地放在你的面前,就好像某天两个好友相聚畅谈,他将他一路走来的工作上的、生活上的经验和盘托出,没有一丝的隐晦的。听的那个人(也就是我)则联想到很多自己工作上的情境、很多经验似乎都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,感觉受益良多。下面分享几个我个人感受强烈的段落(原文用黑体加粗,我个人感受用斜体标明):
某场《脱口秀大会》录制间隙,几个演员围住我,讨论起刚刚在台上的得失,“究竟是该输出价值观,还是讲故事就好?”“我的节奏出了什么问题?”“今天观众为什么这么冷?”“风格到底是什么?”一个演员表情困惑,终于有说出了那句几乎每个演员都对我说过的画,“可是线下每次都挺好的呀。”我一边回答,一边想到,同样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无数次,我的答案也趋向固定。事实上,我感觉大家心中的答案也已经趋向固定,只是模模糊糊,没人记录。
这种场景对于教师而言太熟悉不过了:一场精心设计的课,学生反响了了。就好像脱口秀演员设计的一个又一个包袱没有“响”,而当初以为那些段子会“炸”。一节课上下来,无数遗憾充斥心中。而这种场景一次又一次出现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我们需要找到原因,也需要记录答案。
现在,一起回忆我们一场失败演出后常常会找的原因:观众冷,话筒不对,光不好,前面的演员太炸......这些都对,都是原因,但这些都是解释一场为什么没有炸的原因。他们不是能解释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越来越强脱口秀演员的原因。
这段话帮我跳脱出一次课的得失,而着眼如何“越来越好”,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,重要的是找到原因,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。但是如何越来越强呢?李诞提了一个方法:写逐字稿。像极了教师们课前做的“详案”(详细教案),我以往并不习惯(或者说是懒)做这一工作。
按照逐字稿将,失败了,也是有意义的失败,你可以找到调整的方向。如果台上慌了,开始“嗯啊这个那个但是然后”,甚至开始疯狂互动,加一些旧包袱,这样的失败,是没有意义的失败。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,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。如果你的目标是我要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,那就请永远做好准备。我们必须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人生不是几把牌,赢了就赢了,人生是个牌局,像三抖三不了的那种,输赢不在一把两把。想找准出的原因,先要找准你玩的是一个什么游戏。你玩的从来不是一把一结算的游戏,你是专业的,不是爱好者。
虽然我也不再是刚入教坛的教师了,但看到“你是专业的,不是爱好者”这句仍让我震撼。是啊,是专业的,就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发展,要有长远提升自己的路径。“逐字稿”代表的是预设是“先验”,实际情况代表的是效果是“后验”,我们在有后验的情况下不断更新“先验”,这正是贝叶斯思维,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停留在不变的“先验”情况下墨守成规,而是不断改进。 下面是贝叶斯公式:
无论如何,线行动起来,写起来,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?有了坏的,才能有好的。...那我就先从个人角度写,不考虑有多客观,谁会看,我也不在乎是否能一击命中,我相信只要开始写了,就会勾起大家的抬杠欲,就会有人来纠正,来添砖加瓦,慢慢地,他就成形了。我们的段子也一样。又是一句老话:完成比完美重要。
虽然李诞说“完成比完美重要”是句老话,但对我而言却是第一次听到,记下了。但这个道理我在平时的数模教学里也是反复跟学生谈到这一点。数模的课题往往有难度,但你不能因为难而不去完成最后作业或报告不交。我能容许你写的不好,写的不完整,这些都没问题,但你首先要有一个能让我评价的基础和提供建议的草稿。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。不要怕,写好的前提是要去写,“写不好还写不坏么?”从长远来看,写着写着就变好了呀。
脱口秀就是在演自己。就是通过表演,把你真是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。真诚是第一位的。...表演这个艺术门类的根本原则是让人相信,脱口秀表演就是从让观众相信你开始,慢慢理解你,爱上你。
去找比你厉害的人帮你改稿。如果方便,最好保留文档的修改痕迹。看一个人改稿,可以看到他的取舍,也就能看到他的思考过程,这样的学习是最快的。学习用岩石学思路,学他是怎么想的。放心,你永远不可能像他一样思考,不用担心自己丧失个性(非常恐怖的是,真的有很多人有如此担心)。
《脱口秀工作手册》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彩的语句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我对李诞了解不多,但就冲这本书我觉得他是对我有启迪的人,一个有智慧的人。脱口秀与教学不一样,将教师直接比作演员或许也不恰当。但不可否认,二者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我推荐大家对教师工作和脱口秀等语言工作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。关于黄西老师的《有梗》,改天读完再与大家分享。